帶你認識“吸入麻醉”
大家也許都聽說過“一聞就倒”的神奇藥物,那真的有這么神奇的藥物嗎?又是什么藥物這么厲害呢?今天我就帶大家認識一下在做手術麻醉中麻醉醫師每天都用到的能讓人“一聞就倒”的氣體——大名鼎鼎的吸入麻醉。
吸入麻醉的使用歷史可追溯到19世紀中期,1846年10月16日,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總醫院就首次用乙醚吸入麻醉進行了手術,并公開演示,這成為近代麻醉史的開端,為紀念這一事件,還將每年的10月16日定為“世界麻醉日”。
吸入麻醉是指麻醉氣體或麻醉蒸汽由麻醉機上的揮發罐經過呼吸道吸入,產生中樞神經系統抑制,使患者暫時意識喪失而致不感到周身疼痛的麻醉方法。包括氧化亞氮和各種揮發性鹵代醚類(異氟醚,七氟醚和地氟醚),它們在現代麻醉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提供了快速的麻醉誘導,快速的麻醉中劑量滴定以及快速的麻醉后恢復。在臨床使用的劑量下,吸入麻醉藥提供了可靠的意識消失、制動、一定程度的肌肉松馳并減弱了手術刺激引起的交感反應如疼痛躁動。其麻醉深淺與藥物在腦組織中的分壓有關,當麻醉藥從體內排出或在體內代謝后,患者逐漸恢復清醒,且不留任何后遺癥。吸入麻醉分為誘導、維持和蘇醒三個階段。誘導的時候,吸入麻醉藥必須先從呼吸回路中給予麻醉藥物后被患者吸入體內,然后從肺泡吸收進入血液;再從肺中運輸至目標組織;最后從血液中吸收進入靶向組織(如大腦)。蘇醒的過程則與誘導過程剛好相反(即藥物從靶向組織中吸收進入血液,運輸至肺,然后呼出至呼吸回路中)。形象地說就是可以將吸入麻醉藥的誘導和恢復過程當成一個沙漏:在誘導時將沙漏快速填滿,恢復時將沙漏逐漸排空。當沙漏完全是空的時候,大腦中麻醉藥物分壓是零,患者便蘇醒了。當沙漏中充滿了藥物時,大腦中麻醉藥物分壓達到有效劑量,患者便處于麻醉狀態。
吸入麻醉,不像靜脈麻醉需要經肝腎代謝,它們的絕大部分不經代謝分解,而是由肺外排。它們既由肺出入,血內濃度就比較容易控制了。如麻醉過淺,那我們只需增加吸入濃度,增大通氣量,麻醉就會迅速加深;反之,如發現麻醉過深,只需使麻醉氣迅速排出,血內麻醉藥濃度就會迅速下降,麻醉很快轉淺。故吸入全身麻醉的安全性較大,是麻醉中常用的一種方法。不過目前吸入麻醉通常都與復合靜脈麻醉一起實施,兩者互補以達到更好的麻醉效果,患者獲得更加滿意舒適的體驗。當然吸入麻醉藥必須由專業的麻醉醫生來操作使用,因為要使氣態或液態的吸入麻醉藥進入肺內,需要較為精密的氣體流量計或蒸發器以控制吸入麻醉藥濃度;還需要有供氣裝置,設備要求較靜脈麻醉為高。不少吸入麻醉藥對病人的正常呼吸循環都可能產生抑制作用,處理不當,全身麻醉就不易順利進行,甚至可能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作吸入全身麻醉時,對呼吸和循環的管理更需嚴密周詳。
吸入麻醉藥的作用機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F已在脊髓、腦干和大腦皮質水平證實了麻醉作用。臨床中,吸入麻醉常引起術后惡心嘔吐、蘇醒期躁動,可誘發惡性高熱,禁用于有惡性高熱史及家族史患者;但對于哭鬧害怕靜脈穿刺的小兒,吸入誘導是個不錯的選擇。
那這個吸入麻醉藥就是傳說中或社會上流傳的“一聞就倒”的迷幻藥嗎?一般情況下,吸入麻醉藥起效的兩個必備條件是,要有足夠高的麻醉劑濃度和足夠長的麻醉時間。以七氟烷為例,在臨床上,以8%高濃度的七氟烷做麻醉誘導時,患者在佩戴密閉性良好的面罩情況下至少也需要40秒后,意識才能逐漸消失,何況在露天的室外環境下,根本達不到這種濃度的,因此,迷藥“一聞就倒”確實是危言聳聽了。但是吸入性麻醉藥,確實是醫院高危管制藥品,是不能濫用的,更不能流傳到社會上從事違法的行為。 (玉林市中西醫結合骨科醫院 關芳)
原標題:
帶你認識“吸入麻醉”